五月,阳光明媚和蔼,天空澄澈透明,纤尘不染。五月,绿色是主色调。田野广阔饱满,青翠欲滴,浓碧芬芳;树木葱茏浓郁,绿意盎然;真切温润的五月,处处洋溢着款款热情。
五月,野花草坪,鲜艳绚丽。风儿染绿了视线,香气跑遍了嗅觉,人们在陶醉之余,诗词大家写出了五月的婀娜多姿。现选择九首描写五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和大家一起来欣赏,看看它们的诗眼在哪里?
第一首诗词:唐代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在回舟的时候,月亮还未出来,西施就被越王带邀而去了。
这首诗写的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在三百里的镜湖上,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
这首诗的诗眼“隘”字,“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著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越王勾践把她带回去,为了“报吴”、“复仇”,后来让西施入吴,亡吴。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第二首诗词:宋代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黄熟的五月,天天都是晴天,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绿树荫郁与来的时候一样,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声。
这是一首纪行诗,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凡生活中的意趣。
“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这首诗的诗眼是“却”字,“小溪泛尽却山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后面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简介
曾几(1084——1166),南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市)人。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八卷。
第三首诗词:唐代韩愈《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五月如火的石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
这首诗是韩愈为好友张十一写的,张十一和他都被贬谪,诗人有感而作此诗。先描写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后表明石榴花无人游赏以致美景寂然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这首诗的诗眼是“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并在描摹客观景物中寄寓着人生哲理。
第四首诗词:明代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疾风驱使着骤雨瞬间洒落高城,乌云密布,雷声阵阵,大地仿佛都在震动。一会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池塘水满,青草滴翠,万蛙齐鸣。
这首诗创作于五月十九日,夏日突发雷阵雨之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诗人抓住了夏天雷阵雨的特点,并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了人生的哲理: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
这首诗的诗眼是“洒”字,非常形象生动。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
作者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第五首诗词:宋代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三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有黄鹂鸟叫声,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这首词是欧阳修于治平(1064-1067年)年间任参知政事时创作的,在一个端午节,李端愿邀请欧阳修做客,欧阳修即席作了此词。全词写仲夏风光及端午风俗,充满着愉悦欢快的气氛,反映出词人过节时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词的词眼诗是“烘”字,“五月榴花妖艳烘”,用一个“烘”字,就字面来说或有俗嫌,就端午节气炎热来说,能收到以触热感觉来深化视觉的作用。一个“烘”字形象展现了五月榴花盛开如燃烧之火的艳丽,充满了热烈的仲夏气息。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第一,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政事。有《六一词》,见《六十家词》本,又有《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三卷及《醉翁琴趣外篇》六卷。
第六首诗词:唐代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被贬谪的人要远去长沙,日日西望长安方向也看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创作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这首诗的诗眼是“落”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一个“落”字,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第七首诗词:宋代叶梦得《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
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
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新月挂在林梢,潜流的沟水在枯塘中鸣响,不时望见稀疏的星星闪落在画檐上,原来是几点飞萤小巧的身影。
思归的乡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却依旧缠绕在心中。新谱写了歌曲想请歌女来唱,却空对着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
这首词是叶梦得晚年隐居浙江湖州所作,是一首咏怀词,描写了眼前所见所闻的自然现象,构思极为巧妙,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艺术技巧是很高明的。
这首词的诗眼是“问”字,“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一首新谱就的词谁来唱,去问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阔、烟波浩渺,却无处可寻,更加重了词人孤独愁绪和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所著诗文多有《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
第八首诗词:唐代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你骑马迅疾如飞鸟。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
这是岑参即兴所作的一首送行诗。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等部袭击唐境。当时的武威(今属甘肃)太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兵三十万出征抵抗。此诗是作者于武威送僚友刘判官(名单)赴军前之作,“碛西”即安西都护府。
这首诗的诗眼是“一动”二字,“角声一动胡天晓”,只要号角动一下就把胡天惊晓,可见“一动”是传神之笔。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作者简介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诗人。
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第九首诗词:唐代李白《塞下曲·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天山还有积雪,虽然没有飘舞的雪花,却寒气逼人。只能在笛声中听《折杨柳》曲,这里是看不到春色的。白天行军打仗,晚上抱着马鞍打盹。愿意拿起腰上的利剑,直接杀进楼兰。
这首诗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豪情纵放,别开生面,逸气凌云,独辟一境。此诗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
这首诗的诗眼是“愿”字,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先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后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和如此卓绝之精神。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诗眼是诗中之眼,是点睛之笔,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灵气的一笔。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一字传神,能使全篇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