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暖锅:“土味”易得 “旧味”难再

2023年4月3日 9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中新社西宁4月3日电 题:青海暖锅:“土味”易得 “旧味”难再

  作者 潘雨洁

  晚来暮色将沉,高原小城青海省西宁市冷风乍起,须臾遍生寒意。每逢这种时候,汪生龙的火锅店就愈加火热。

  “上锅喽!”锃亮铜锅的“肚”里,木炭烧得通红,滚沸的锅面上齐整搭配各色肉食时蔬,香味四溢,令久等的食客味蕾大动。

  2019年,从事餐饮业30年的汪生龙开起这间“外奶奶土火锅”,渐渐吸引不少“铁粉”。“外奶奶”青海方言意为“外婆”,“起这个名字,就是想开一间地道、家常的土火锅,找回儿时的味道。”汪生龙说。

  青海土火锅,当地人称“暖锅”,据考证,火锅大约在西汉时期传入青海,及至明清时期才普及到寻常人家。

  在汪生龙看来,青海土火锅鲜香的秘诀藏于汤底:当地原产的牦牛大骨,在土鸡汤中熬煮四小时以上,加入家传配方的腌酸菜,醇厚与爽口在滚沸中碰撞,经久入味。“食客们为一口汤而来,不再另调料碗,所有滋味已融入锅中。”

  与别处火锅不同,青海土火锅习惯先将食材加工至熟。“土豆、豆腐、丸子炸后不易煮散,五花肉、牛肉事先汆烫,可保持锅子清亮。”汪生龙说,浇上高汤后,油脂与清淡中和,香而不腻,上桌即食。

  装锅时,土豆、粉条、平菇、豆腐等七八样蔬菜平铺,作为“素底子”,上面各类荤食按块、片、条、丝状齐整码放,是“肉面子”,“C位”一般留给店家秘制的手打肉丸,最后撒上鲜切蒜苗、红绿辣椒丝,平添几分颜色。

  过去,在交通闭塞的青海农村,土火锅全部就地取材、寻常易得。然而食材虽“土”,但刀工细致,摆锅讲究,注重“颜值”。

  “这是物资匮乏年代,当地人的待客之道,虽拮据却不失体面。”在青海省饭店烹饪协会火锅专业委员会会长郭鹏看来,“人们将一锅朴素的食材精心烹制、以飨宾客,节俭中尽显诚意与热情,也寄托着对红火日子的期盼。”

  西北地区重主食,土火锅也常搭配炸馍片、洋芋津津等青海家常面食一起上桌,令四方食客一饱当地“土味”。

  年逾古稀的青海民俗专家赵邦明,家中至今收藏着从父辈手中传下的两只锅子,一只粗土陶的砂锅,一只锈迹斑驳的黄铜锅。

  “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爸妈才从柜橱深处取出砂锅。”赵邦明回忆。正月里接待亲友,一碗热浓茶暖身后,盛满食材的土火锅随即被端上炕桌,大家盘腿围坐。

  心急的孩子对着锅子出风口吹气,加速木炭燃烧,片刻便咕嘟冒泡。一桌人边吃边聊、推杯换盏,锅子不断加汤、滚沸,雾气氤氲间暖意升腾,天色愈暗,脸孔愈红。

  后来,赵邦明一家住进城市楼房,黄铜锅“接掌”土砂锅,一用又是30年。从炕头到沙发,丰富的食材将小锅塞得越来越满。

  “论名气,青海土火锅虽不及‘老八盘’盛宴,但它联结着普通人间的情谊,是高原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回忆。”赵邦明说。

  近些年,随着各类快捷刺激的花式火锅占据餐桌,青海土火锅在年轻人中日渐式微。郭鹏介绍,目前西宁市火锅店面中,川味火锅占比超八成,本地土火锅则屈指可数。

  赵邦明的两只锅子也已“回”到柜橱深处,孩子们吃惯了馆子,早已不再需要。但他不时会拿出细细擦拭,“从前,人们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心不急,愿意等,”他说,“文火慢炖,滋味最好。”(完)

pdd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