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有言:“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有些人看似聪明,却终是笨拙显形,一事无成。而有些人,或许走的慢一些,或许看起来笨一些,却往往能够一鸣惊人,大放异彩。
可见,人生于世,若能守得大拙,定能得大巧之利。
那么,什么是大拙?又如何守得大巧之利呢?
守拙,谓之勤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年少时期的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甚至可以说有些愚笨,他能成为一代理学大师,全靠一个字:勤。
在读书上,曾国藩定了一个规矩:一本书,不理解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悟透一本书,绝不读下一本;不完成当天的学习目标,绝不睡觉。
就是这种一条道走到“黑”的苦学精神,培养了他异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的品质。这些品质,都谓之“守拙”。
守拙,让曾国藩从小便认识了“挫折”。从14岁起,他就开始考秀才,七年奋战,年年落榜,却始终不屈不挠。终于,在第八年,他考上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又过了四年,中了进士。而曾经的同窗,早早考中秀才的,却连举人都没有考出来。
有句话说得不错: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只有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终会取得满意的结果。
勤奋守拙的人,不会投机取巧。碰到困难时,都以“撞”南墙的方式硬闯过去。反之,那些有小聪明的人,却懒于下苦功,总是寻思着如何绕过困难,看似走了捷径,却根基不牢,最后自食其果。
文学家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古往今来,以守拙勤方式而成就自我的人比比皆是。
坚持练字,洗黑一池塘水的王羲之,成了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少年时“三年不窥园”沉于读书的董仲舒,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守拙勤,看似慢,实则是最快的方法。因为扎扎实实,不留遗弊。
守拙,谓之恒
古人有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间之事,无论难易,就怕“认真”二字。
曾国藩曾立下誓言:不为圣贤,即为禽兽;而追随圣贤的第一步就是修身。
他给自己定下日课12条,包括有读书、写字、静坐、写日记等。这里着重说一下写日记。
曾国藩的日记并不复杂,基本是一天的流水账:做了什么,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
他会原原本本地将一切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并批注;甚至于,还将日记拿给外人看,让人评点其言行。
如此写日记,更是锻炼了曾国藩的“恒”。
恒,即为守拙。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做好一件事。就写日记一事,从29岁起,一直到他临终前一天早晨,他依然在写。
曾有人提出过“一万小时定律”,即长时间专注于一个领域,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积累,就能成就一个领域的专家。
守拙恒,不需要天赋异禀,也不需要玲珑剔透心。
你只需要找准方向,耐心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踏踏实实地将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能登上让人仰望的人生巅峰。
一个人不管是聪明还是愚笨,守拙而慎,本质上是对心性与心志的要求。夸夸其谈、偷奸耍滑只能耽误时间。
任何事情,只有扑下身子,苦拼实干,一步一个脚印走,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去落实,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生活之中没有那么多的捷径,真正的捷径就是一个“干”字。功夫到家了,量变就成质变,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在发展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人人都是普通之人,人人都可做非凡之事。一个“拙”到极点之人,则为之“大巧”。
曾国藩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一条人生“捷径”,那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人若有大拙,必得之大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