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车站:驶过百年,老车站的新使命

2023年3月27日 96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清华园车站:驶过百年,老车站的新使命-悟饭游戏厅

  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车站旧照片与旧铁轨。

清华园车站:驶过百年,老车站的新使命-悟饭游戏厅

  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修缮后开放。B08-B09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2023年3月25日清晨,海淀区清华科技园对面,灰砖墙、红屋顶的清华园车站旧址沐浴在阳光里。当天,这座百年车站以红色革命打卡地的崭新面貌向公众开放。

  74年前的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同志从西柏坡迁往北平,乘坐铁路专列进京,在清华园车站下车,这里也成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抵京的第一站。

  2021年11月,北京市文物局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到,建立“进京赶考”新中国主题片区保护利用工程,开展清华园车站旧址文物修缮工程。2022年,清华园车站重点文物修缮保护项目启动。

  经过7个月的修缮,清华园车站作为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主要革命旧址,和《走向新中国的步伐——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一起向公众开放。

  开放首日,不少市民来到清华园车站,学习和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一群大学生穿着醒目的红色骑行服,从清华园车站旧址出发,前往颐和园益寿堂和香山革命纪念地,开启重走“进京赶考之路”的骑行之旅。

  74年后,这座百年车站,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

  百年车站“重生”

  清华大学校园南门往南走,穿过繁华的成府路,拐进一条只能容纳车辆单向行驶的小路,再绕过居民楼,一座青灰色的百年车站映入眼帘。这就是已建成113年的清华园车站。

  远处的高层写字楼干净明亮,近处的车站却依然保持着古朴低调的灰,显示出年代感赋予它的庄重和宁静。

  车站正门上方有一块白色的“清华园车站”中央站匾,由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题写。车站北侧的两间房早已被拆掉,墙面上参差不齐的砖块还保留着。

  车站原本的墙面呈现出质感的深灰,而新修补的墙面显示出干净的亮灰。车站用斑驳的墙体,讲述着历经百年的故事。

  公开资料显示,20世纪初,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并运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建成。清华园车站在1910年落成,是京张铁路上的一座小站。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侯兆年,担任清华园车站修缮项目的专家顾问。说起京张铁路,侯兆年用伟大来形容,“是中国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10公里的路面,直线海拔300米,坡度特别大。“这个坡度外国人都修不了,詹天佑解决了,所以这条铁路的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教育意义尤为重要。”

  侯兆年提到,建设京张铁路时,中国的城市化程度非常低,铁路沿线没有城市都是农村,所以每一个车站周围必须配备职工宿舍和工人休息室,以及铁路职员休息室。二级车站周围还会配备一些附属设施,比如信号房、小医务室等。

  清华园车站属于三级车站,配套设施比较简陋,周围只有一个站台和一个售票房。乘客买了票在车站门口等待上车,车站周围就是农民田地。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同志从西柏坡迁往北平,从涿县乘坐铁路专列进京。清华园车站虽然小,但适合警戒,比较安全,于是决定在清华园车站下车。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第一站。

  当年3月25日上午,毛泽东乘坐的火车徐徐停靠在北平清华园车站。

  没有欢迎仪式,没有夹道迎接的人群。据毛泽东秘书叶子龙回忆,有关人员曾经准备在党中央入城时组织一个气派的欢迎仪式和盛大的庆祝大会,被毛泽东否定了(《叶子龙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车站像往常一样,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谁也没有注意到,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一行,从这里悄然进京。毛泽东下了火车,改乘汽车,直接来到颐和园。

  据毛泽东秘书叶子龙之女叶燕介绍,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一行到达清华园火车站后,乘汽车到颐和园益寿堂休息,因为煤炉生不着火,毛泽东差点饿肚子。

  叶子龙赶紧跑到大街上,买了一些芝麻火烧和熟肉。毛主席边吃边说,我三十年前在北京时,就吃过。

  1960年,为配合清华大学校园扩建,京张铁路(此时已改称京包铁路)向东平移800米,并建成清华园站新址,原来的车站逐渐废弃。20世纪80年代,老站房北侧约五分之二的建筑被拆除,未被拆除的部分曾一度用于居住。

  住在附近的老街坊说,曾经这座车站每逢“五一”“十一”假期,清华的学生都来这里坐车,人群熙熙攘攘特别热闹。如今,清华大学的学生依然络绎不绝,而高铁、地铁等新型交通逐渐取代了这条铁路,车站由迎来送往旅客变为货运站、职工宿舍。

  2012年,清华园车站被海淀区文化委认定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2021年被列为北京市首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023年2月,车站升级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为保护、传承、利用好清华园车站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海淀区主动与国铁北京局合作,开展了清华园车站保护利用工作。

  修复后的车站外墙卸去了黑灰色涂料和随意悬挂的空调外机,露出原本青灰色的砖块。车站结束了送别旅客的使命,成为红色革命旧址。

  车站前的一段火车轨道也被复原。海淀区园林局将一段遗存的老京张铁路铺在清华园车站门前,交叉的铁轨和轨道枕木搭成的小路十分具有铁路特色。老铁路旁伴有红色的塑胶步道,还种植了小草和桃树。车站门前的平房也被拆除,新建为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公园,供周围居民活动。

  3月21日,家住车站隔壁居民楼的周奶奶接孙女放学,回家路过车站前,祖孙俩一起驻足,小孙女好奇地摸了摸墙面。周奶奶说,“原来(车站)破破烂烂的,感觉很可惜,现在真是变样了,保护得真好。”

  “回归”

  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因修建铁路职工宿舍楼,将车站旧址北侧部分拆除。原本车站正门是中间三个门洞,旁边两个窗户,北侧被拆除后,少了一个门洞和窗户。

  侯兆年说,文物保护有一个原则,以建筑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时的状态为现状。车站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时已经拆除了北侧两间房,所以不需要恢复。“(按照)文物保护修缮的原则,不是把它修得完美,而是让它保留真实的历史信息。车站的修缮是非常忠于原状的。”

  而且根据测量,如果复原建筑,会对居民的采光造成很大影响。

  侯兆年回忆,1991年,他曾作为工作人员参与优秀近现代建筑调查工程项目,清华园车站也被列入调查范围之内。当时,车站就已经住满了铁路职工。周围大都是平房,住宿环境比较拥挤。

  2022年启动修缮工程时,作为民房,车站还居住着7户居民,车站里的露天廊厅、周围都盖了几户自建房,自建房前面还有一栋违章建筑。加起来,前后共有10户居民。

  为了扩大使用面积,居民们在车站内搭建了二层,作为储物间或厨房。车站的椭圆形门洞被改造成长方形,以便安装防盗门,木窗也被改为铝合金窗。

  从修缮前的车站照片来看,空调外挂机、排风扇安装在外墙上,外墙面被涂上黑灰色的涂料,电线、晾衣绳和各种管道裸露在外。窗户上钉着塑料挡雨板,自行车、拖把随意地倚靠在墙上。

  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志说,复原车站的第一步是对居民进行腾退和拆违。2022年9月中旬开始,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把所有居民后建的、不是文物本体的部分都进行了拆除。

  侯兆年说,复原车站工作最吃力的并不是修缮,而是拆除和剥离。

  在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前,车站只是北京铁路局的普通房子。为了住宅所需,居民在墙面上糊水泥、贴瓷砖。相比建火车站所用的材料,水泥这类建筑材料的强度特别高。而且剥离时不能破坏建筑本体,因此,仅剥离墙面的工作就花费了三四个月的时间。

  修缮人员把室内墙面和外立墙面上的所有水泥、涂料,用小凿子手工一点一点地凿,露出车站原本的建造材料青砖。然后再把砖块缺失的地方进行补齐和局部填色,包括房顶上缺失的雉堞,都需要重新补齐。

  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修缮人员郑昊然说,地面的瓷砖、私接的上下水管道、电线、暖气管道,墙体涂料、墙纸、瓷砖,二层的隔断、吊顶等,全部被拆除。“足足出了20多车渣(建筑废渣)。”

  罩棚里的修缮

  拆除违建后,还需要鉴定车站本体的损害程度,然后制定修缮方案。制定方案后,修缮的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车站的木结构进行拨正和修补。

  居民在搭建二层的过程中,对车站原来的木结构进行了改造。而且由于车站是百年建筑,郑昊然解释说,木头在榫卯结构交接的地方,容易出现糟朽,有三分之二已经无法受力。

  为此,修缮时加了好多金属结构进行加固,损害不严重的木头做拼补,糟朽严重的就替换。“能通过加固解决的,就不换新的。”李志说。

  车站金属顶板也进行了更换。居民腾退后,修缮人员爬到房顶,发现顶板已经被腐蚀得全是小孔,“就跟晚上看星星似的。”之前漏雨非常严重,居民住在上面,只能用油毡搭着。修缮人员将整个瓦楞铁顶板进行了更换。

  之后是进行墙面加固。郑昊然说,工人们需要逐一敲砖,不结实的砖,敲起来声音很闷,好像敲到海绵上。这时就要把砖抽除,再用新砖填满。

  郑昊然勘察发现,詹天佑题字的牌匾墙面向后倾斜了4度,为保持墙面稳定,工作人员在墙后增加了钢架支撑。

  侯兆年提到,文物建筑修缮的三原则为原工艺、原材料、原结构,车站修缮完完全全是按照1910年的材料、结构和工艺修缮的。“文物修缮要修旧如旧,文物修缮的原则不是要修漂亮,而是要保留最大的历史信息。”

  现场施工的项目经理曹旺说,车站的露天后院被修复后,他发现旁边的廊步缺失了两个方柱。原来的居民为了将后院改造成房屋,把两个方柱剔除后用钢架代替。

  方柱大部分是不规则的八边形,在特定位置变换成四边形。曹旺依照旁边方柱的造型,用传统的松木把缺失的两个方柱复原,并在方柱特定的位置做出一样的装饰变化。

  曹旺说,修缮车站所使用的青砖,也是传统工艺做法,纯手工制作。青砖从原料到制作手法,从土质的选用、砖的规格尺寸再到强度硬度,都比制作红砖要专业复杂。所以,青砖的成本很高,每块红砖的成本大约1.6元,而青砖成本每块7元至8元。

  李志参与古建筑修缮工作已经十年了,想要复原这座车站的愿望早就埋在他的心里。

  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2014年正式挂牌成立后,梳理出海淀区最该修但没有条件修的文物,排名第一的就是清华园车站。这些年,文保中心一方面呼吁修缮,另外一方面就是定期检查、排除隐患。

  去年当得知车站启动修缮时,工作人员都很开心。“把一件放在心里很多年觉得该做的事实现了。”

  但是车站修缮也让文保工作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难的不是工艺,而是文物离居民太近了。

  侯兆年说,如果按照现代建筑规范来看,车站属于违章建筑,因为它夹在两个住宅楼之间,距离非常近,不符合消防通道的要求。而建筑一旦被列为文物,就不受任何现代建筑规范的约束。

  郑昊然测量发现,车站距离左边的清华园铁路宿舍1号楼只有2.4米,距右边清华园铁路宿舍2号楼3.5米左右。两栋居民楼都是6层建筑,一层住5户到6户,两栋共有60户左右居民。

  李志说,“我们修过紧挨着居民的(建筑),但是没修过紧挨着这么多户居民的(建筑)。”在修缮过程中,要克服扰民的工作是最难的。为了减少噪音和扬尘,修缮人员在车站外围搭了一个灰色的金属罩棚,把整个车站包裹起来,所有的修缮都在罩棚里进行。

  修缮只能每天固定时段进行,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一点,下午两点到六点,周末要停工。

  反季节施工受气温过低的影响也成为一大难点。郑昊然说,一般情况下,文物修缮从3月开始启动,8月左右完工,“这段时间气温适宜,水能干即可。”

  而车站的修缮工作刚开始,马上就要进入冬天,其间气温达到零下17℃,给施工进程带来影响。

  郑昊然解释说,古建筑施工对温度有要求,“严格来说,5℃以下就会造成困难。比如油漆、混凝土,凡是涉及水性的工作全部要停。”温度过低水会结冰,而车站修缮需要大量水性涂料。

  为了减少低气温带来的影响,郑昊然在旁边水暖井内拉出一条取暖管道,伸进施工现场,再配备一个空调,维持车站室内温度15℃左右,避免水结冰。

  郑昊然说,去年受疫情影响,修缮工程也断断续续停了几次。

  而到了年后,又经历了两次倒春寒,修缮项目在3月下旬进行了收尾。李志说,车站复原后,排除了建筑所有隐患,“如今可以对公众开放,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新的使命

  3月21日,车站的修缮、布展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施工人员正在给门框和墙面刷漆,还有工人在打磨车站后院的浮雕。

  经过修缮后,车站作为红色革命纪念地旧址,和《走向新中国的步伐——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一起向公众开放。

  展览以“进京赶考之路”为内容,展现1949年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的历史征程。

  展陈面积210平方米,展线长度102米,按照车站旧址空间布局及历史脉络设置为“第一部分 步伐坚定的赶考之路:中共中央赴北平”“第二部分 坚持党的领导: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进京赶考之路’多媒体影音体验区”“‘进京赶考之路’报纸书籍体验区”等,包括历史图片20余张,珍贵文物文献20余件(套),文字版20余个,多媒体10个,景观2个。

  香山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都斌告诉新京报记者,展览筹备期间,筹备小组奔赴20多家档案馆和纪念馆收集史料。

  车站北侧被拆除的地方,摆放了一组户外复原展陈文物,包括铁轨、枕木、里程碑,都是根据中国铁道博物馆专家提供的材料复原仿制而来的。

  李志说,之后车站会接待团体和个人预约参观,文保中心配备讲解员,给观众讲解进京赶考中清华园车站的故事。

  清华园车站的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关村街道已经先行一步。

  2021年,中关村街道办事处设立了中关村村史馆。村史馆内设有展览,主要讲述中关村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程,清华园车站就在展览的第一部分。

  村史馆负责人张奕说,2022年,村史馆与双榆树中心小学合作举行“村史故事我来讲”的主题活动,由双榆树中心小学德育主任王羽组织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们担任小讲解员,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团体组织提供讲解服务。

  张奕提到,双方合作给孩子们更多了解红色文化的平台,孩子们讲得声情并茂更有趣,而且互动效果更好,对孩子也是一种锻炼。

  杨梓涵是双榆树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从去年被选为村史馆小讲解员。杨梓涵有一张圆圆的鹅蛋脸,她用洪亮的声音讲述清华园车站的历史故事,“毛泽东主席将这次迁平比作‘进京赶考’,位于中关村地区的清华园火车站成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第一位见证者。”

  通过讲解清华园车站故事的经历,杨梓涵了解了更多关于车站的红色历史意义。“这也是一种红色传承,把红色文化活化、利用起来。”

  (参考资料:《【进京赶考】日出香山,新中国曙光初照》)

  新京报记者 乔迟

pdd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