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报记者李腾飞报道】数据显示,全国外卖骑手、快递员约有1700万人。对于他们来说,职业作用和社会身份的“不兼容”,一直都是个难解的问题。
如今,中国正在全力构建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如何重新认识这个群体,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星看来,应该让他们有能力成为与数字社会同行的人。
“收回6万多份有效问卷,让我有些意外的是,这个群体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并不低。”近日,王星带领团队完成《外卖骑手的职业技能研究》的课题报告。他发现,对职业现状满意的外卖骑手有个共同特征,“他们都拥有与完成任务相匹配的技能,并通过这些技能形成了与系统的良好互动”。
王星介绍,技能高的外卖骑手,既能规避在配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又能够熟练运用平台规则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报酬。
这些有技能的外卖骑手不仅能全面掌握配送区域内商户和客户的位置信息以及基础路线,还能结合劳动时的天气、出餐情况、实时路况,调整即时的送餐路线和时间规划,“就是一张‘活地图’”王星说。
深入城市、小区的细枝末节,在大街小巷,他们是一个个肉身个体,但在数据后台,正是这一张张跑出来的“活地图”,对于建设城市智慧配送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祝连庆找了份送外卖“兼职”。第一单,取餐地900米、送餐2.9公里,紧赶慢赶,用了半小时。
“我送这一单外卖的时间,老骑手能送六七单。他们太不容易了,这不仅需要良好的体力,也需要丰富的经验。”祝连庆随后在两会上提出建议,通过行业扶持政策,打造即时配送新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即时物流微循环,搭建即时配送的城市智慧物流“大脑”。构建祝连庆设想中的“大脑”,离不开外卖骑手这个“神经元”。骑手不但是运送货品的人,还是赋能系统的人,移动轨迹、时间、道路、环境等信息在数字系统上持续聚合,一起成为平台技术优化迭代的依据。
未来无人配送技术如何精准定位配送地、识别社区内道路、高效规划无阻碍路线、最大程度规避配送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同样都要依靠外卖骑手常年来的数据积累。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外卖骑手推动了整个行业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地发展,也加速了中国向数字社会转型。”王星表示,要实现外卖骑手和系统的良性互动,不但要对算法进行人性优化,更要提升他们与系统互动的技能,增加收入,增强职业认同感。
数字经济为外卖骑手、快递员提供了巨大生存空间,也是社会就业蓄水池。如何不让“城市摆渡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新职业好像没职业,全社会都需要努力做出改变。
今年两会期间,“两高”报告专门提到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在提案中还建议,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可持续发展就业能力。
想与数字社会和谐同行,一个稳定的就业环境,对外卖快递从业者非常重要。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最美快递员”汪勇说给同行的希望,认真对待手中的每一份快件、每一项工作,梳理好每一天的时间,静下心来提高自身能力,谋求更大的发展,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兼顾好事业和家庭。(完)
图说:数字社会让外卖员的未来有更多可能。图为1月23日,农历正月初二,一位外卖小哥驾驶电动车穿梭于北京街头。贾天勇 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