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竺淑佳:祖国很大,需要我们的建设

2023年3月6日 11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中新网上海3月6日电 题:青年科学家竺淑佳:祖国很大,需要我们的建设

  记者 郑莹莹

  “我正在年末的北京,热闹、新鲜。祖国很大,需要我们的建设,等你‘赚’够资历,赶紧回来吧!”2013年,在法国留学的竺淑佳收到闺蜜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这么一段话。这张明信片如今贴在她上海办公室的墙上。

  1984年出生的竺淑佳是上海的一名青年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做与抗抑郁症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

  成长之路:人生犹如一条折线

  “人生犹如一条折线,关键就在那几个转折点上。”高中数学老师的一句话成了竺淑佳成长时期的一句座右铭。

  竺淑佳出生于浙江的一个小山村,她3岁开始跟着奶奶走山路,在农村生活到7岁。

青年科学家竺淑佳:祖国很大,需要我们的建设-悟饭游戏厅

竺淑佳(中)与学生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供图

  她说自己并不是小时候就有成为科学家的想法。择业、深造,她说,梦想更多是慢慢积累的过程,“人生也是起起伏伏,我经历了自己的转折点。”

  竺淑佳小的时候,她的奶奶是当时几个村里唯一的乡村老师,奶奶一个人负责教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所有课程。竺淑佳从3岁起便跟着奶奶在乡村学校里读书,每天要用40分钟翻过一座山,抵达读书的地方,放学了再翻山回来,风雨无阻。

  正是这一段与大自然为伴的童年,让竺淑佳有了健康的体魄、持久的耐力,一直到大学,她还是全班女生中唯一一位2400米跑了满分的选手。

  三岔路口:不想一眼看到60岁以后的人生

  2006年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的时候,竺淑佳面对着人生的岔路口。

  当时,她的一位叔叔跟她分析:人类社会的职业分三类——行政、经商与技术。

  家里经商,大学尝试过管理,她想做点不同的,不想一眼看到60岁以后的人生,于是最终选择了技术,做生物技术。

  现在往回看,她说,科研之路刚开始时,自己其实是懵懂的,慢慢思考着,一步步走着,走到了现在。

  2009年从华东师范大学读完生理学硕士后,她前往法国留学。

  刚到法国的前几个月,她只学着做了两件事:做实验与做饭。

  她花时间学习做饭,自豪地跟导师说,中国有八大菜系。于是在那年圣诞节前后,她一个人用一天的时间做了30道菜,把导师及其家人,还有整个实验室的其他师生都叫来品尝。导师回去后给她写了封邮件:Shujia, I was completely shocked by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淑佳,你这顿饭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让我感到震惊!)

  这一美食“外交”让她“一战成名”,她在留学生中被封为“厨神”。

  她后来总结,做实验和做饭这两件事,其原理、步骤和结果是相通的,“做饭是你有一个‘菜谱’,然后把各种食材及油盐酱醋混在一起,试试看好不好吃;如果不成功,就重新试。做实验也一样。”

  她说自己在法国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亦师亦友的导师Pierre Paoletti(皮埃尔·保莱迪)。回国后,她跟这位法国导师还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他们一起申请了中法合作基金项目,共同开展课题合作。

  “从他身上,我真正学习接受了现代科学的一些理念,包括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方式。”她说。

  竺淑佳说,法国导师以热情和朝气对待工作,有计划、有阶段性地培养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爱好。

  后来,竺淑佳读到台湾作家齐邦媛一本书里的一段话:“在成长岁月中读了这样一门课,使我日后对阅读、旅行都有适当的期待,借着少年时代的知识基础和渴望,可以探索别人文化的深度,而不甘于浮光掠影式地盲目赶路。”

  她深有感触,对教育也有了更多思考。

  成为师者:想给学生开辟自由探索的港湾

  在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2016年8月,竺淑佳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

  她时常想起“求知欲被无限挖潜”的那段求学时光,那时,她享受着一路的丰富多彩,也学着享受着一路的磨难艰辛。

  她常怀念与导师畅谈科学与人生的周末。“我如何像导师对待我一样,对待我的学生?”她问自己。

  从身为学生,到为人师者,她的人生有了另一个维度的启示。

  在年轻学生的身上,她有时候能“看”到10年前的自己。她经常跟学生说,在研究生阶段,比发表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科学辩证、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可以在我们人生面临重要选择时指引我们。

  “我们要给学生开辟自由探索的港湾,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当学生敢挑战你,敢跟你提不一样的观点时,他们正在成长和独立。”她说。

  她引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的一种看法:做科研的有三类人,开辟全新领域的“探险家”,引领大家向一个研究方向前进的“导游”,盲目跟风研究的“游客”。

  竺淑佳认为,在科研上一定要做“探险家”,要时常有些危机感,“技术永远在更新、在换代,培养学生的核心其实是让他们学会对科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这远比教会他们一项技术重要。”

  当了母亲后,竺淑佳发现学生和孩子有一些相通之处,“学生跟孩子一样是一张‘白纸’,当他进入你的实验室时,他对这个专业领域的理解也是一张‘白纸’;孩子经常有破坏性,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学生也是,实验做得一塌糊涂。但你会发现,他们的破坏性里往往掺杂着无限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竺淑佳说,要保护学生们的这种创新性,保护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保护他们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欲,让他们踏踏实实地探索,“他们其实自己会领悟出:路,该怎么走。”(完)

pdd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