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肝救女男子捐造血干细胞“报恩”
表示最感谢的人就是医生 得知获捐者是医务人员时激动得睡不着
近日,一则安徽男子割肝救女后又捐造血干细胞救医务人员的消息引发关注。2月2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2日,李玉欢顺利捐献了20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接受捐献的患者随后手术成功。李玉欢说,得知被救助的白血病患者是医务人员时,他激动得睡不着觉,“我这辈子最感谢的就是医务人员,没想到能以这种方式回报医务人员对女儿的救治之恩。”
“只有我能救她的命”
2月25日,34岁的李玉欢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经过。2022年11月,他接到安徽宿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被告知其与一位女性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征询其捐献意愿。拿着电话的他喜忧参半,值得高兴的是各项匹配的成功,他可以为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拯救一个家庭。但令他担忧的是,2021年,其女儿因胆道闭锁治疗不及时导致肝硬化,为了救女儿,他将自己的左半肝脏移植给了女儿。他不确定,自己目前的身体情况能否符合捐献要求。
“如果我不捐献,她可能就没有机会了。”为了这位素未谋面的患者,李玉欢特别询问了肝脏移植医院的专家,并咨询了血液病专家。在得知肝脏移植手术并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时,李玉欢说,“只有我能救她的命。”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捐献只能延迟。
今年1月17日,宿州市红十字会通知李玉欢,移植的时间定为2月16日。就在他准备启程前往合肥时,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他,由于患者化疗后血象恢复慢,移植时间再次推迟至2月22日。
等待并没有消减李玉欢的热情,他告诉北青报记者,“我自己被帮助过,我也想要帮助别人。”他静等2月22日的到来。在移植的前一天晚上,李玉欢写信鼓励患者,“一切都会过去,未来值得期待,孩子在家等着她妈妈回来,你的父母也在等着你回家。”
22日,李玉欢在哥哥李玉斗的陪伴下来到安徽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在采集室里,经过3小时15分钟的分离,20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顺利从李玉欢身上采集出来。李玉欢也成为宿州市第32例、安徽省第48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被救助者是医务人员
在移植手术成功结束后,李玉欢也收到了来自患者的感谢信。对方在信中表示,自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溶血性贫血后,经过近一年的治疗,医生建议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其亲弟弟和堂兄弟姐妹配型均失败,就在其打算让7岁的女儿尝试配型时,得知在骨髓库中发现与其配型完全相合的供者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个人就是李玉欢。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一家欣喜若狂。我们一家对您十分感谢和感激,很遗憾不能当面感谢,甚至不知道您的姓名……我身上流淌着您的血液,可以说您就是我在这个世上身在远方的哥哥。”其女儿也在感谢信上画画并留言:“谢谢叔叔救了我妈妈,您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爱你哟!”
在得知被救助的白血病患者是医务人员时,李玉欢拿着对方的信激动得睡不着觉。“我太兴奋了,我太激动了!”李玉欢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医护人员救了他女儿的命,他一直想要感谢医务人员,但始终找不到机会,“这辈子最感谢的就是医务人员。”没想到能以这种方式回报他们对女儿的救治之恩。“看到那封信上有她女儿画的画,感谢我救了她妈妈,我眼泪就掉了下来。”
受哥哥启发加入骨髓库
李玉欢觉得,自己能拯救一个家庭也很幸运。当被问及是在什么时候埋下了奉献的种子时,李玉欢自豪地谈起了自己的哥哥李玉斗。在很多年前,其哥哥在多次献血后,早早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5年,在其陪同下成功捐献了261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挽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当时,李玉欢就对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方式和流程都充分了解。返回宿州后,他第一时间加入了宿州市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队,随后留取8毫升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在宿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眼里,李玉欢是一位质朴热心的青年。2014年,李玉欢在宿州开了一家自行车专卖店,当年就推出不限任何单车品牌的20公里24小时免费单车救援活动。“做生意不能光想着赚钱。”当时家庭本就不富裕的他担忧好多人车坏了没有办法移走,便想出了免费维修这个办法,随后他的自行车店被授予“宿州市红十字志愿服务点”。
此外,李玉欢还加入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月捐计划。他说,他的女儿在两个多月的时候就检查出了胆道闭锁,曾被判断可能活不过一岁。为了给女儿看病,家里负债累累,在公益机构的帮助下才熬过来,他也希望自己能帮到别人。尽管当前女儿的病并没有完全康复,要长期吃免疫抑制剂药,对鸡蛋、牛奶、豆制品、海鲜、小麦都急性过敏,甚至奶粉只能喝特殊医学用途配方的,但他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美好生活在后面。”
(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 戴幼卿 实习生 张僖娥)
文章评论